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红光农场,一片片“千米条田望不到边”。“家里今年种了四垧半地,小粒香,咱场对科学种田特别重视,在外地进来新品种通过实验,这个小粒香米口感特别好,是好吃好卖的米,大概算一下,一垧地毛收入能达到26000块钱左右。”
62岁的农场退休职工高金华幼年随父母从山东移居前郭,在这片土地上劳作了半辈时光。“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盐碱地你想灌灌不上,想排排不掉。现在通过这个引松水利工程整好以后,你想啥时候灌啥时候有水,想排就排出去了,相当畅通。产量,垧产原先一万现在能达到两万。从插秧到收割,全机械化,改革开放变化忒大了。”
就在高金华感叹生活变迁的时候,距离红光农场百多公里的查干湖上,渔工张喜民正和工友们一起拉网收鱼:“今天这一网打了十多万斤,都是什么鱼?花鲢、白鲢,鲤子、草鱼,四大家鱼都有。”
半米长的大鱼翻腾跳跃,带出阵阵水花。可在张喜民的记忆中,曾经的查干湖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原来查干湖,就是在我十岁之前,洗澡得跑十多里地,能有水,等回去身上造一层碱面子,白洗。职工没有啥干的,都熬碱,能混口饭吃。为什么现在水这么多了?咋在七几年的水利工程,把引松水引进来。进水以后,查干湖鱼就是没断过,原来几毛钱一斤,现在是最贱的都得卖十块钱一斤。这鱼多了,我们职工挣得多了,职工家属在街道两旁开一些饭店,四边农村因为有查干湖的水,借着能旅游、渔业发展,都能提高生活水平。”
34年前,8万前郭儿女引来松花江水,让曾经的盐碱地变成了米粮乡,昔日的亏损渔场变成了最美渔村。
34年后,历久弥新的“引松精神”早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成为前郭转型发展的力量源泉。
特别策划,县域•在改革开放中成长。
前郭县西北部,长山镇四克基村,年过六旬的刘玉庭像往常一样在休闲广场锻炼身体:“我经常来,锻炼锻锻身体了,跳跳舞了,扭扭秧歌,这个是4000平的。东侧那个是小广场,一千平。回忆回忆四十年前村子什么样?四十年前,可以说是脏乱差这么一个环境。随着这些年村集体经济扩大了之后,有钱了,先修的砖路,后期又修水泥路,建了广场,给各家修院墙,刷的洁白的。环境大变样了。(这么干净,咱们怎么保持住呢?)我们村有五个环卫工人,五个环保车,天天头午收一趟,下午收一趟,大伙共同努力保持村子整洁。"
四克基是蒙语“斯格吉”的音译,在前郭县,几乎所有标识都有蒙汉两种文字,独特的蒙古族文化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一张“王牌”。哈萨王牛肉干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其格:“我这企业已经14年了。一开始的我做牛肉干也是解决家庭的温饱问题,一天也就是三四十斤。06年开始,政府给我们搭建平台以后,各个展会每年我们都积极参加。到现在一年销售量千十多万,省内外也有几百家吧。实体店?对对对。”
改善村容村貌,打响民族品牌,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前郭县逐步摸索出“民族、绿色、旅游”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战略,在推进县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