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物语》美国冷战时期

在九十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水形物语》拿到了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四项大奖,它一举成名,其荣誉与名气甚至让我这个电影小白也有所耳闻。墨西哥裔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情节浪漫波折,画风不免压抑黯淡的奇特作品。

电影大致讲述的是美国冷战时期,在一所国家级高级科研所当清洁女工的哑女艾丽莎,发现了军方研究的一头在亚马逊河发现的“怪物”的机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进行的并不顺利,美方头子采取一切不人道诸如电击的方式想从这个异形生物中得到些什么,却没办法掌控它。大概便是这样一个“怪物”,平常与一个落魄老画家,一个遇冷的剧院老板为邻居的艾丽莎却与他建立了奇妙的联系,她在他受到虐待时给他带食物,甚至教给了这个“怪物”理解了一些人类的语言与情感。

后来的情节更加出乎意料,美方放弃实验,下令处决这怪物,艾丽莎不忍心,竟与女工好友,苏联特务科学家和老画家等人合作一起将他救了出来安置在自家公寓浴室。军方负责人暴跳如雷,派手下迅速追捕怪物归案,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竟是清洁女工而非特种部队所为。因为喉管被割断而几乎终身失语的艾丽莎身处底层社会,饱受轻视与孤苦,却在这位奇特的水神朋友的眼中得到了理解,在它或者说他的眼中,她不是一个外貌平平的哑巴,她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两人产生了奇妙的情感纽带,或许,尽管我现在还难以置信,产生了爱情。

终于,一日,艾丽莎拧开浴室水龙头的闸门,关紧浴室的木门,透明又纯净的水溢满了整个房间,她闭着眼,与她的他拥抱在了一起。短暂的幸福后,她强忍不舍,仍决定在雨天河水涨起时将他放回大海,回到亚马逊河中。离别之际,军方负责人却鬼使神差地感到阻止艾丽莎的行为,子弹击中了两人,鲜血汩汩流下,可是负责人却没想到“怪物”真的有神异能力,他重又复活,狠狠惩戒了负责人后抱着艾丽莎纵身跳入河水中,之后的故事,导演没有再交待,但却是可以想象到的圆满幸福。或许。故事讲完了,你以为这只是一个另类些的王子与公主的童话吗?不,这部电影的每一帧细节用心去品,都会发现一些不同的元素。

元素一:墨西哥风格下的“怪物”情怀“导演只能拍摄他们相信的事。”而本部电影墨西哥导演托罗,在墨西哥国家文化的熏陶下,几乎是从小便对怪物的传说痴迷不已。他为我们展现这样一个怪物,我却总是不住地去思考这背后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寓意,电影中我不记得是谁的一个人物对女主艾丽莎说,这个怪物“孤单极了,在亚马逊他被土著当做河神供奉,到了研究所,他也只是个有军事利用价值的怪物,他从来,从来都只是孤身一个。” 那么或许可以说这个怪物,便是孤独的象征,即使他可以理解复杂的情感,但他自身的情感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他在庸常的地球的大多数中倍显特殊,他感受到的,一种彻底的,深深的孤独。 这种孤独,我接下来会说起,竟是贯穿了这部电影的主旋律。

艾丽莎是哑女,她没什么钱,她内心深处或许是有着声嘶力竭的呐喊的,但除了自己,谁也听不见。艾丽莎找不到对的人,要是没有遇见河神,或许她的一辈子就如同蜉蝣一般,卑微渺小的度过了。(顺便,这样的人的人生,也只是会在一部幻想电影中,有所转机罢…………) 她是渴望爱与理解的,我认为电影尾声时有两个高潮桥段,除了浴室的桥段,另一个便是当她在与语言不通心意相通的河神对视时,她内心却上演了一大段且歌且舞的内心歌舞,在心灵深处的她是水的公主,穿着蓬蓬的白纱,一展委婉的歌喉,跳着唱着,诉说着她对河神的深深的爱。

这段太精彩了,甚至无法抑制自己的笔墨,第一次听见艾丽莎的声音,带给我极大的震撼与感官的冲击。这宛如……沉默中一声惊雷般的感情的爆发,两个孤独的活在不理解目光中的灵魂,便也腾腾升起,顾盼生辉了。孤独的画家,装出德州口音的加拿大人,同性恋与种族歧视 我向来看电影的资历甚浅,不善于把握琐碎的细节。所以当电影一开始写艾丽莎的邻居,老画家带着她去一家生意并不火爆的南方快餐店点派带回家,却因为派太难吃全部仍在冰箱时,我并没有理解画家的意思。

后来,画家又去了快餐店,店内除了柜台小伙,一个来自加拿大却装出美国南方口音的年轻人,空无一人。小伙尊敬画家的白种美国人身份与其艺术的职业,愿意与他分享生活的苦恼,但画家却伸出了自己的手,覆在小伙的手上,抬起头。 原来老画家买这里的派,不过是想多见到小伙几面,派的味道是不是难吃,是不是浪费钱,他都不在乎。 可是小伙却泛起了厌恶的眼神,那个亲和的老画家,在他眼中一下子变成了怪癖恶心的老怪物。他狠狠地甩开他的手。

“世人”对同性恋的歧视,恐惧,恶心,不解,至今都尚未退散开去,更何况是那个冷战时期,同时美国国内种族歧视偏见横行,社会观念饱受刻板的时代呢。 原来老画家,也是那么那么孤独的少数。 小伙的形象塑造的十分成功,导演不仅赋予他歧视同性恋的行动,同时也展现出他对黑种人深深的歧视,甚至不让黑人在自己的(南方快餐店)落座吃饭。

多么典型的那个时代大部分美国南方人的缩影啊。 这缩影背后,又是一大片一大片的人性的“无解”,与孤独。元素四:科学家的信仰(有关电影中一个苏联卧底科学家,在国家利益和科学信仰中毅然选择科学,抛弃生命的决定,是一个很耐人深思的元素,让我意识到做一个科学家,很多时候要面临良知上痛苦的煎熬与割舍。)如若回到“孤独”的主题,这样的表面备受尊敬的科学家的背影,此时不免显得也有超越常人的孤独了罢,有些决定引发的后果,只能他们自己用极大的代价去承受。

元素五:那些“弱势的”“强势主流的”和“更加弱势的”三个引号,指代谁?弱势的,是指当时在那个时代备受白种人歧视的黑种男性们,他们虽有的早已不再为奴,但仍得不到美国社会的认可与普遍尊重。强势主流的,自然是以上文中提到过的美国军方科研负责人,他们有着白色皮肤,有的出身名门,身体健康并无残疾,接受的是“正统教育”,鄙视异端,也赋予异端孤独。谁是更加弱势的?

或许正是黑人女性吧,她们黑色的皮肤使她们往往接受不到如白种女性的良好教育,却有的还要承受黑人丈夫们的大男子主义,性别与种族上,竟然经受着双重的压迫。艾丽莎的清洁女工好友,便是她们的缩影,在电影中,成为那个时代、这个群体强有力的发声者。有人说水形物语导演托罗的片子,观影门槛高,但根据三联生活周刊的说法,这门槛指的不是只是阅历或者什么高傲的背景,而是某种与导演在心智和精神上的契合。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