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千里大运河:扬州博物馆展示“水蕴华章”

扬州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发端,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时以扬州为中心大规模开凿京杭大运河,明清以来,扬州在运河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见证了大运河2500多年的历史。
5月2日,“水蕴华章——大运河文物精品展”扬州博物馆开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扬州博物馆获悉,此次展览精选了来自6省19市23家文博单位精品文物300余件。展品时代跨度大、品类多、规格高,从吴国青铜器到西汉的金银器和玉器,从唐代的三彩和长沙窑瓷器到元代青花瓷,从明清宫廷瓷器到现当代大师制作的各类精美工艺品。

水蕴华章——大运河文物精品展
展览以时代为脉络,分为“吴王夫差筑邗沟——早期大运河”、“共禹论功不较多——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贯京杭——京杭大运河”、“漪路繁华展风采——运河人家的美好生活”四个单元。通过各个时期、不同门类的文物组合,实证大运河沿线城市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讲述运河的开凿对人口迁徙、经贸往来、科技交流、宗教传播和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的影响等。

展览现场
扬州与京杭大运河
扬州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发端,它曾是吴王夫差在扬州开挖的邗沟。春秋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从今扬州市邗口至淮安市末口),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京杭道里图》局部 清 浙江省博物馆藏
隋唐时期,漕运开始兴旺发达,“隋唐大运河”被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而扬州便成为了大运河上首座运转枢纽。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大规模全线开凿京杭大运河,就是以扬州为中心,在邗沟的基础上进行南北扩掘和连接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唐代时的扬州成为四方商贾云集八方物资汇集的宝地,包括盐、铁、茶、丝、药材、瓷器等货物,都是从这里转运到中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国,扬州因运河而兴盛,运河因扬州而忙碌。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开凿了元朝京杭大运河,直通南北,运河从此由江苏淮安经宿迁、徐州直上山东抵达北京。至此,诞生了今天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道里图》局部 清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安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安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明清两代维持着元运河的基础,京杭运河因而达到鼎盛时期。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扬州城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修筑新城,城址再次南徙,扬州成为濒临运河和长江的大都市。清代“康乾盛世”时,盐运和漕运的发达使扬州又一次进入鼎盛时期。书画方面出现了“扬州画派”,同时也为清宫推送了许多宫廷画家,如袁江袁耀等。
而在2014年6月22日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扬州作为牵头城市则成为了大运河申遗遗产点最多的城市,共计10处遗产点分别是:宝应刘堡减水闸、扬州瘦西湖、高邮盂城驿、江都邵伯古堤、江都邵伯码头、扬州个园、扬州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扬州汪鲁门住宅、扬州卢绍续住宅、扬州盐宗庙。

展览现场
文物中看大运河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今天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自元开始形成。青铜器、瓷器等文物的传播与冶炼、烧制等技术的传播无疑是大运河所带来的福利。
从春秋时期的原始青瓷、青铜器、汉代金器看早期运河
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开挖了从苏州望亭经常州奔牛的运河,这条运河由孟河入长江建立了通北要道,奠定了吴国霸业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浙江等地产的原始瓷。也推动了吴越地区冶炼技术的江流与发展。如春秋时期的《原始青瓷簋》(常州博物馆藏)、春秋时期的《吴季生匜》(盱眙县博物馆藏)、西汉《金兽》(南京博物院藏)等。

《原始青瓷簋》 春秋 常州博物馆藏
《原始青瓷簋》,此器形为撇口,束颈,圆鼓浅腹,圈足,平底。常州地区出土本身没有瓷土资源,出土的诸多原始瓷器需要通过发达便利的水上交通载运而回。这足以看出运河带来的瓷器的传播。
匜(yí)为盥洗器,用于商周时期贵族在祭祀、会盟、宴飨等重要活动前进行的净手仪式。此件《吴季生匜》内底有“工盧季生乍(作)其盥会匜”九字竖行铭文。“工盧”二字屡见于春秋吴国青铜器,为吴国自称,证明此件铜匜为吴国器物。作器者为季生,当为吴王或王室成员。

《吴季生匜》春秋 盱眙县博物馆藏
西汉《金兽》是目前为止全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1982年正月初七,盱眙县马湖店村农民万以全挖水渠时发现了这只金兽,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空腹、厚壁,浇铸成形。金兽似虎更类豹,通体斑纹是在兽体铸成后再捶击上去的,底座空凹,内壁刻有小篆“黄六”二字,“黄”指质地为黄金,“六”为序数。

《金兽》西汉 南京博物院藏
唐三彩与“隋唐大运河”
而唐代《三彩胡服骑马俑》的展出,则呈现了“隋唐大运河”的繁荣。1905年,清政府在建设陇海铁路施工时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墓中出土了一批色彩亮丽的随葬品。由于其釉色多变,又在洛阳发现,故时人称为“洛阳唐三彩”。由此,失传千余的三彩工艺重见天日。唐代东都洛阳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丝绸之路从这里西行,隋唐大运河在这里交汇,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亦是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三彩胡服骑马俑》唐代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从《京杭道里图》 到宫廷供瓷
前文提到,元代开始,确立了今天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展览中,清人所绘《京杭道里图》(浙江省博物馆藏),则全面直观地展现了这一概念的大运河。图中运河起于钱塘杭州,终于北京卢沟桥,横跨长江、淮河、黄河,蜿蜒于广袤的大地上,蔚为壮观。图中所涉山川重城皆有标注,风景名胜时有所见,人物行船历历在目,活灵活现。足见画工技艺细致高超。此图将地图、绘画融为一体,不仅有欣赏价值,更有历史考据价值。

《京杭道里图》局部 清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京杭大运河的便利也带动了景德镇瓷器的兴盛。在清代,很多皇家御用瓷器都来自景德镇官窑,而江西到北京,为了保证运输时间、运输安全还是要通过运河来运输。因此,我们才会在北京故宫看到大量上好的瓷器。
清康熙时的《珊瑚釉瓶》(首都博物馆藏)就是一个代表。这件瓷器为景德镇窑制。蒜头口,细长颈,广圆腹,圈足外撇。通体施珊瑚红釉,是采用吹釉的工艺,将红釉吹在白釉上,然后低温烧成,是一种低温铁红釉。釉汁纯净,色调柔和,光泽莹润,可与天然珊瑚媲美。胎质细腻,制作规整,为景德镇官窑制品。珊瑚红釉瓷是康熙时期的创新品种。

《珊瑚釉瓶》 清康熙 首都博物馆藏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6日。
此次展览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联、扬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江苏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扬州市文物局)、扬州博物馆联合承办。
————————————
延伸阅读
部分重要文物:
蹀躞金玉带

唐代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蹀躞带流行于北朝疆域,扬州隋炀帝墓出土文物中就出现了蹀躞金玉带,这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这也是带具系统的最高等级。北周若干云墓、北周武帝孝陵墓、唐代何家村窖藏都曾出土质地不同,数量不等的蹀躞带,武帝孝陵为十三环铜质扣眼。
鎏金双凤纹银盒

唐代 镇江博物馆藏
银质。四出莲瓣形。直腹、腹下内收、喇叭形圈足;盖面弧凸,以子母口扣合。盖面锤刻凸花,以衔草双凤纹为主体,边缘刻八对相向的飞雁,间以缠枝莲及鱼子纹;腹下刻一圈牡丹花,圈足上刻有鸿雁,足边沿饰有莲瓣纹。外底刻“力士”、“伍拾肆两壹钱贰字”。银盒造型端庄,刻花处鎏金,富丽堂皇,是唐代金银器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青釉褐绿点彩云纹双耳罐

唐代 扬州博物馆藏
罐直口,卷唇,高颈,鼓腹,平底。肩部置对称扁环形双系,系上饰云纹和“王”字。胎为米黄色,通体施青黄色釉,器身布满纹饰,以褐、绿两色相间的大小斑点组成联珠状卷云图案,每组之间绘莲叶和莲花纹。其形体之大,纹饰之精,釉色之美,是长沙窑罕见的珍品。
打马球纹铜镜

唐代 扬州博物馆藏
镜为菱花形,镜背纹饰是四名骑士,手执鞠杖,跃马奔驰作击球状;人与球之间衬以高山、花卉纹,显现出在郊外运动场比赛的情景。马球运动源于波斯,汉代传入我国,到了唐代,此运动十分活跃,深得皇帝和贵族的喜爱,是铜镜纹饰中的一种题材。目前我国仅存三面有关打马球图案的铜镜,一件为故宫博物院的传世品,另一件收藏于安微怀宁县博物馆,而以扬州出土的这一面铜镜保存最好,是唐镜中的珍品。
“中兴复古”香饼

南宋 常州博物馆藏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繁华便利、民物康阜,宋代常州人注重衣冠打扮、讲究生活品味,他们爱好饮酒品茶、焚香佩香、琴棋书画,生活得自在悠闲。
这块香饼边长5、厚1厘米,同样也是村前南宋家族墓出土的。香饼呈方形,分量极轻。其正面刻有“中兴复古”四字楷书,“中”字的空处一个规整的小圆孔,当是用作穿线佩系。背面一左一右模印着两条身姿相对的龙,虽因年代久远,较为模糊,但蟠屈向上之姿仍隐约可见。此物应出自宫廷禁苑,被赏赐给墓主人,后携带随葬。南宋御制之香,保存如此完好,国内可说是独此一块。
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

元代 淮安市楚州博物馆藏
楚州区季桥乡明成化六年(1470年)石灰浇浆墓出土。器形硕大,胎体厚重。口外移,肩部饰一对兽面铺首,无衔环。砂底,有“火石红”。青花用料为“苏尼勃青”,发色浓艳,纹饰为元青花典型的多层装饰风格,多达12层,主纹饰为缠枝牡丹纹,间以卷草纹、莲瓣纹。画面构图严谨,布局繁而不乱,画工流畅。此罐无论从造型、胎釉、纹饰、制作等诸方面均具典型的元代青花瓷特征,是元代青花瓷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时大彬紫砂提梁壶

明代 南京博物院藏
该壶以圆形为基调,正视,球状壶身配以圆圆的提梁,使两大圆轮廓线既相互交叉,又相互阻断,从而使壶形的立体感更为强烈;俯视,平整的小圆盖与大平底的轮廓线相互重叠,其盖钮正处于两个同心圆的同心位置上,更显示出其制作技艺的高超。
白玉双螭耳杯

明代 首都博物馆藏
白玉质,质地细润,微有沁色。杯圆形,深腹、圈足,通体光素。两侧雕螭虎做杯耳,螭首略扁,额头上有阴刻“王”字,口微张,双爪伏于杯口,似窥视杯中美酒,尾分岔贴于杯壁,神态生动自然。此杯造型朴拙,碾琢精细,抛光极好。
紫铜琉球炉

清·嘉庆 连云港博物馆藏
此炉造型古朴简洁,给人以威严庄重之感。是清嘉庆时期琉球国八品巡官毛朝玉赠予海州知州师亮采,炉上铭文记述了其来历: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六月二十七日,琉球国八品巡见官毛朝玉率船遇飓风飘至海洲湾 (今连云港市东西连岛),海州知州师亮采,修复船只,补充给养,热情接待,安排其回国。毛朝玉为表感恩之情铸炉相赠。
铭文原文:
琉球炉
嘉庆丙子秋月 朝议大夫知海州事韩城师亮采题
嘉庆丙子夏 琉球国八品巡见官毛朝玉等廿三人海舶 遇飓风飘至海州鹰游台 知州师亮采日给廪饩 请大府奏送闽附船还国 朝玉临行以炉相贻 因供奉宿城山法起寺 并系铭
三品金 一瓣香 航海来兮波不扬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