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态保护 引来源头“活水”

如今的毛斯湖畔已然大变样。郭静原摄

西宁市湟源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郭静原摄

西宁市湟源县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由提质增效技术处理后的清水。郭静原摄

湟源县污水处理厂房外围长势茂盛的芦苇、香蒲湿地,处理后的尾水流向此处。郭静原摄

位于西宁市湟水河干流北岸的北川河湿地公园。郭静原摄

西宁市大通县黑泉水库。郭静原摄

由玉树州杂多县政府联合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建立昂赛工作站。郭静原摄

玉树州境内,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湾”的通天河。郭静原摄
三江源——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正因为如此,“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然而,面对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实际,如何打赢这场碧水保卫战?近日,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走进青海,了解水情,寻找答案。
集中整治 源头拦截污染
清风拂过郁郁葱葱的毛斯湖畔,很难想象它昔日里备受“嫌弃”的模样。“我曾在附近上学的时候总会经过这里,就是一条黑色的臭水沟,飘着难闻的味道。”在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高寨镇镇长阿生青的记忆里,毛斯湖对两岸的居民来说就是“脏、乱、臭”的代名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毛斯湖是原互助县化工企业常年排放污水后逐步形成的一条“臭水沟”。它蜿蜒向南穿过威远古镇,款款流经塘川河,继续往下汇入西宁城北的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这里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不容怠慢。
为了从源头上拦截污染,2017年初,毛斯湖生态保护与利用工程项目启动实施。互助县林草局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马守文介绍,该项目一方面排污清淤,加强对上游水源和周边环境监控管制,杜绝污水和垃圾;另一方面,针对原来“湖体缺乏连贯性、生态型、游览型”等突出问题,通过建设连贯的湖体脉络,增加特色的植物风貌、有序的空间设计和园林小品,以达到健康生态和美化景观的目的。
两年来,经过卓有成效的治理,毛斯湖的水生态环境焕然新生。阿生青告诉记者,如今湖岸边还增设了景观区园路,并开辟出一条健身步道,每天早晚都有不少居民前来健身散步,同时园路与健身步道齐平,有利于铺装面雨水排放直接流入绿地,积极响应海绵城市建设。
下定决心集中整治,改变不止发生在毛斯湖。农业面源污染也是导致水污染的“帮凶”之一。2017年,互助县境内的塘川河两岸400米范围内全部被划定为禁养区,该流域32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存在污染问题,面临搬迁、转产等形式的整改。
“我们在远离河流的地方无偿提供土地作为养殖场搬迁使用,并保障水电路全通,把对河流的污染降至最低。”互助县生态环境局局长盛芳敏说,县政府还引导有意愿转产的养殖户寻找更好的出路,帮助他们把养殖场改建成种植基地、敬老院等。已有23家畜禽养殖场完成拆除,9家正在办理转产,塘川河水质也稳定在三类及三类以上。
近年来,青海一直把维护“中华水塔”水生态安全作为重大责任,严防死守源头水体环境风险。据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地级水源地环境问题已全部整治完成,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完成率达49%。在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青海在完成3315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安排了500个建制村,全省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覆盖率达78%。
找准根源 科学提质增效
今天的西宁市,拥有近30万平方米梯级景观水面的湟水河穿城而过,水流不息。
湟水河又被称为青海的“母亲河”,全省近60%的人口、52%的耕地和70%以上的工矿企业分布于湟水河流域。然而在早些年,由于城郊排污口直排河道,加上水量季节性不足,周边山洪沟道泥沙入河,湟水河曾一度浑浊不堪,西宁城区不少河段更是浅滩裸露。
可以说,湟水河水质的好坏,不仅事关青海,也将影响下游地区百姓的饮用水安全。为了减少污水直接流入湟水河,西宁市沿湟水河修建了长达16.2公里的污水箱涵工程。在密集控排的同时,用好科技力,还将大幅提升西宁市区及沿湟各县区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
2018年,在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的大力支持下,利用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联合国家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在西宁市湟源县污水厂实施提质增效技术改造。“我们的技术在不改变原污水厂布局、不增加新的构筑物、不新增占地的情况下,优化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行技术及经济指标,深度开发污水处理厂各生化单元的处理潜能,进而实现污水处理负荷和出水水质提升的目标效益。”提标改造项目负责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克非说。
不大改大建,如何实现污水处理过程的提质增效?关键在因地制宜。针对湟源县污水处理厂所处寒带地区生化污泥生物活性低的问题、进水水质波动大且前端未设调节池的问题、超负荷运行问题以及高原缺氧问题等,提标改造项目团队找准问题根源,各个击破,处理厂出水水质由改造前的一级A标准达到准IV类。李克非表示,团队还将继续探索适合高寒高海拔地区污水处理厂原位提质增效运行管理模式,为今后全省污水厂提质增效改造提供借鉴和示范。
截至目前,青海省建成污水处理厂52座,实现了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全省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0万吨/日,并建成污水管网1311公里,不断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精准治污更具靶向性。针对高原地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低、处理效果不佳和农村分散式污水收集难、处理难及高原水生态系统脆弱、水体自净功能弱等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青海省还在果洛州拉加镇和海北州西海镇、祁连县实施了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示范工程,科学排污治污,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区域管护 推动共治共建
“你们看,在这相同一棵树作为参照物的捕捉下,雪豹、金钱豹、棕熊等动物被拍到的次数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玉树州杂多县昂赛乡乡长、生态保护站副站长旦珍文秀指着办公室墙面一侧的照片展示区自豪地说,昂赛乡已全面覆盖野生动物社区监测网,每三个月利用红外相机拍摄照片达十余万张,从2017年底到去年7月,共识别24只雪豹和7只金钱豹个体,有力地佐证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事实。
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地区设立,目标是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全新生态保护体制。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设置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并逐步实现“一户一岗”,管护员优先从贫困户中选择,每户一名,培训上岗后按月发放报酬,年终进行考核。
旦珍文秀介绍,昂赛乡全乡都被划入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全乡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新型牧区垃圾处理机制,管护员突出对乡村干道、居民聚居点开展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和治理。“他们每15天集中巡护一次,且每天都要对自己负责环境区内的山、水、林、草、湖开展巡护工作,乡里还特别成立了马队和摩托车队,更方便管护员到达不通路的地方进行巡护。”
昂赛乡热情村里54岁的牧民乐尕,于2016年6月加入生态管护员队伍,戴上了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的红色袖章。他的日常工作是徒步走入山林,守护家乡的生态环境,每个月还能按时领取1800元薪酬。
自2015年以来,杂多县政府还联合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建立昂赛工作站,开展包括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人兽冲突保险基金、流浪狗管理、反盗猎巡护、国家公园管护员培训及自然体验等项目,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各界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公园试点成立以来,越来越多的牧民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生态保护,其效果正逐步显现。”长江源园区管委会综合部部长罗松战德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对牧民脱贫解困、巩固减贫成果发挥了保底作用。
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三江清流奔腾于青葱的山峦和遍野的草场。“环境变得更好了,我的家乡成了国家公园,这是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乐尕说,他从心底里感谢这份管护员的工作,今后还将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对待。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