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题为《三月桃花水》,实乃一篇关于三月桃花与河水的精美散文诗。
三月,桃花谢了,花瓣纷纷扬扬,一片一片,一片一片,飘飘悠悠,轻轻地,轻轻地,飘落于河水上。于是,这些在水上漂流的桃花,仿佛,成就了它的第二次“生命”,让它的形容,又美丽了一次。
三月的河水,开始上涨了,瘦瘦的河流,开始丰满起来了。这欢快流淌的河水,托着一片一片漂浮、旋转的粉红色桃花瓣,让人遇见了该是怎样惬意而又欲言又止的形容?
第一自然段,作者(刘湛秋)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提出疑问:“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有意像,有现场。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将这种声音,这种光芒写得可观、可听、可感。需要读者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味,慢慢地想象。想象那一串小铃铛轻轻从村边走过时发出的欢快声音,想象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的那一缕缕明丽的“光芒”。
是什么事物,能发出这样的诗意的声音这样诗意的光芒呢?课文第二自然段给予了回答:“是河流醒来了”。醒过来的河流,托着飘落的粉色花瓣,“舞动着绮丽的彩霞”,“一千朵桃花,点点洒上了河面”,给了河面美丽的装点;“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作者将那铺陈了粉色花瓣的小漩涡,比喻成了“小酒窝”,贴切而又传神。
接着第三、四自然段,作者就从声音上来写桃花水。他将三月桃花水比喻成春天的竖琴。这裹挟了粉色花瓣的桃花水,忽大忽小,“应和着拖拉机的鸣响”,低语纤细,仿佛在和“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在谈心”;“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当声,像是大路上的车轮滚过的铃声。”忽大忽小的流水声,都有了具体恰切的通感形容。
第五、六自然段,作者是从“模样”上来写桃花水的。他将三月桃花水比喻成“春天的明镜”,也拟化成了一个拿着明镜照耀着春天的人,所以它看见了燕子裹着白云飞过天空;看见了岸上柳丝“如雾如烟”,“披上了长发”;看见了来河边照影的姑娘,于是“水底立刻浮起一朵朵红莲”。姑娘们弯腰捧起河水,河水与粉色花瓣从她们的指间滑落,“像抖落一片片花瓣”。这些,透过三月桃花水映照出来,都是美得让人发颤的景色。
三月桃花水,三月的桃花粉红色的花瓣,三月丰满起来的流水,多么美丽的组合与搭配。桃花因水而有了声音,有了羞涩的酒窝和柔美的姿态。流水因为桃花,而多了几分绮丽,几分妩媚,和几多与岸上春景的完美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