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两天看完了12集的《余欢水》,为这种短小精悍又一气呵成的剧集模式点赞,《我是余欢水》12集、《龙岭迷窟》18集,刚刚适合在一个周末或者假期刷完,也没有什么压力,这种短小精悍的剧集模式应该成为引领电视剧市场的新时尚。
那些动辄30集、60集的“大制作”,实在有点“反人性”。一方面是没时间看,即使耐着性子看完,到了后面也不记得前面的剧集是什么,很不利于观众观剧体验,尤其是侦探烧脑剧,如果剧集太长、铺垫时间太久,那又增加了看不懂的可能性,浅阅读、快消费的时代,电视剧也应该紧跟潮流走短平快路线;另一方面是节奏感,像《琅琊榜》、《甄嬛传》、《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这样的经典剧集,观众倒期望它集数更多一点,但除了少数经典剧集外,大多数集数很多的“大制作”都有注水的嫌疑,就像《鬓边不是海棠红》,前几集叙事节奏紧凑、服化道优美,但到了后面几集明显开始凑时长,通过大段大段的心理独白来拉长进度条、拗人设,谁有耐心看下去?
观看《我是余欢水》的体验很好,这首先来自于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剧集篇幅。其次来自于剧情设计,《我是余欢水》有点科恩兄弟电影的感觉:故事中的所有人都被卷入了一件事、一个突发情况中,个人的命运也随着世界而变动。《我是余欢水》中,剧中所有的人都因为余欢水这个人,而卷入了纷争中,随着余欢水这个人情况的变化,不同的人处境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这部剧是一部“社会写实剧”,尤其是剧集开始,对于中年男人窘迫生活的描写,入木三分,又令很多人感同身受。
更残酷的事实是:余欢水这样的人物,在电视剧里是一个屌丝符号,没钱、没车、每月要供房贷、供小孩上学、供老人生活费、夫妻关系还不和睦,而观看电视剧的很多北漂、沪漂、广漂中年人,可能连供房贷的机会也没有,连承受这些压力的机会都没有。
余欢水是一个辗转腾挪、艰难度日的中年人,他习惯性撒谎,也没有什么大的志气,但他本质不坏,在心灵深处,他有着朴素的责任心和真善美,所以,观众下意识里希望他赢,希望他站起来。
于是,在电视剧的后期,余欢水“逆袭”了,他不仅有钱了,还有了荣誉,更重要的:他掐住了坏人的要害部位,打服了他们,不仅个人逆袭,还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层面的大飞跃。那么,问题来了:这一切的临界点是什么?余欢水逆袭的关键一步在哪里?
简单看,好像是“变坏”。当他得知自己患上了胰腺癌(晚期),他开始破罐子破摔,大手一挥:不过了,不仅花“巨资”买了一瓶土豪酒,还卖了自己的眼角膜“过舒服日子”,于是,一个破茧重生的余欢水出现了:胆大妄为、不管不顾,以前不敢做的不敢想的,现在统统信手拈来,甚至还上演起了黑吃黑的戏码。
这样的转变,按照中国传统观念,自然就是“变坏”,这样的“变坏”也会让世俗的眼光所不齿。大多数生活在传统观念中的人,此时更应该谨小慎微、缩小步子、夹紧尾巴,能熬一天是一天。
阴差阳错,正是因为这份不管不顾,让余欢水打破了生活包裹在他周身的一层厚茧,使他得以重生,并逐渐干成了一系列大事儿,财富、名望、社会地位都飞跃了好几个等级。简单地看,余欢水以前是个唯唯诺诺的好人,是个老实人,等到他开始做坏人了,一下子就走上了“成功”的快车道。
这是个有点暗黑的寓意:好人、老实人总是难以成功,束缚在生活的重重厚茧里苟延残喘难以自拔,不管不顾、不择手段的坏人,反而能混得风生水起。这是电视剧的暗黑寓意,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现实。
比如剧中的三个有钱人:魏总、赵觉民、梁安妮,他们胆大妄为,通过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获取了巨额利润,生活得锦衣玉食。而余欢水、栾冰然这样的好人,不仅生活捉襟见肘,时不时还要陷入危机。
影视剧具有一定的价值引导作用,所以,电视剧给了他们一个光明的结尾:坏人被绳之以法,而好人有好报,最终求仁得仁。但在现实生活中,好人没出息,坏人风生水起这个暗黑寓意却可能贯穿始终,颠扑不破。
事实上,财富、名望等的获得,不是因为简单的好或者坏,但很有可能是因为能否打破对自己的限制,坏人的风生水起,以及他们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不是因为坏,而是因为:他们跳出了朴实的道德观所设定的框架。
这样的寓意不是悲观,也恰是这部剧社会写实主义的精妙之处:深刻地剖析社会中存在的某种现象,引出观众的反思。这恰是大多数国产剧所缺少的,也是《我是余欢水》这部剧触动人心获得观众极大认可的原因。电视剧之所以设定这一暗黑的寓意,其实也是在启发观众:有时候,也要试着跳出生活的束缚,寻找新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