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国人民团结拼搏奋进的四十年;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国人民摆脱贫穷崛起的四十年;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四十年;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国助推建设美丽中国的四十年。
我出生于19世纪70年代,在那个年代里,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发展水平滞后,人们的思想正处于封闭、保守、落后时期,吃不饱穿不暖,绝大多数人在温饱线上垂死挣扎。
在我记忆深处,当时与人们关系最直接的饮水问题成为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在1978年以前,供人们吃水用的水井、水池几乎没有、少之又少,吃水成为了人们生存的大问题,为了解决人们吃水难,只能在村里村外四处寻找水源。听老辈人讲,在70年代,某县山区有个叫“光棍村”的地方,因长年缺水导致这个村非常贫困,这里的男人娶媳妇成了大问题,一听说没有水吃,远近的姑娘谁也不肯嫁过来,日子久了,这个村也就成了有名的“光棍村”。在农村,因为没有水吃,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每天都要翻山越岭到沟洼地去找水,每走一个地方,看到潮湿的土壤,就用工具挖一挖,然后再到另一个地方去找。那时,人们用于取水的工具主要是牲畜驮、人背、肩挑,在距离水源很远的地方,又没有路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靠牲畜驮水。
到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正式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使得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此,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解决农村群众吃水难题,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北京市爱卫会采取拨付评价物资形式,开始组织群众打手压机井、建设简易供水站等办法进行“群众性改水”。对于农村群众吃水,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从1985至2000年,以世界银行贷款开展改水工作为契机,开始了全市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农村改水工作,普及自来水,采取以村为单位建设独立供水设施和龙头入户的办法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问题,据统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累计达到了97.8%。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日益提高,自然对饮水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从2001至2010年,北京市把提高农民饮用水卫生质量作为农村改水工作的落脚点,重点强化水质净化消毒处理,开展除氟、砷、铁、锰、氨氮等卫生防病工作,使水质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从2011年开始至今,重点以推进饮水健康为目标,实施以提高农村饮水水质卫生为核心,以水质问题为导向,大力普及安装水厂消毒设备、开展风险水厂卫生设施更新改造、实施问题水质净化深度处理和开展区域优化供水的农村改水项目,通过安装水质处理、水质消毒等设备,让农村群众吃上了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饮用水。在2014年,房山区青龙湖镇北车营村委会针对水质含碱量高问题,联系区直改水部门新建10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水池一座,安装了反渗透水处理设备,让全村3000余名村民吃上了安全、洁净的直饮纯净水,并制定了用水阶梯水价,实现了阶梯收费。记得我前去该村采访时,正巧遇到了正在取水的刘大妈,她一边接水、一边高兴地笑着对我说:“以前我们喝这水含碱量特别高,水烧开了沏茶都是浑浊的,有时候都担心自己的健康,现在好了,和城里人一样喝上纯净水了。”村党支部书记深表感激地说:“这得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做了一件利民的大好事,为了遏制水资源浪费,增加节水意识,村里每人每月供水3桶,每桶收费1元,超出3桶的每桶按3元收费。”据了解,这个村用上自产的直饮纯净水在北京市山区来说还是首家。
从农村群众吃水经历的“群众性改水——自来水普及——提高饮水水质——推进饮水健康”四个阶段发展过程,足以看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是我们党和政府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和新发展。
作者简介:杨春柳,男,北京房山人,撰写的《为民解难》在2008年5月荣获“我与新农村建设”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