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到“虚胖”海鲜就要多掏“水”钱

炒一盘蛏子,出来半盘水。原来这不是正常现象,海鲜在运输和养殖过程中人为降低盐度就可让海鲜大量吸水后变得“虚胖”。以一只波士顿龙虾为例,经过6小时低盐环境养殖、运输,就会“增肥”20%-30%,如果按单价一斤100元来计算,消费者就要多掏30元的“水”钱。

对于这一现象,背后是有科学依据的:渗透原理。海水中的鱼类等生物生活在高浓度的海水中,其细胞浓度较高,降低盐度或换成淡水时,外界盐度低于细胞盐度会导致细胞吸水,重量因而增加。昨天中午12点,在盒马鲜生,记者做了一场对比实验(见图表)。

海鲜市场上速溶海盐“随便加”

随后,记者探访华南海鲜市场。蛏子、花甲等贝类泡在水中,水多半不太清亮,有的已浑浊不堪。“这是什么水?”“海水。”“买回去怎么养着?”“不要养了,直接吃掉,养也养不了多久。”这是记者与商贩的一番对话。

对于养殖的“海水”从何而来,商贩指着大袋装的速溶海盐说:“这水就是用这样的盐调配的。”“那怎么给,给多少?”“看着加呗,没有定量的。”

海鲜对于海水浓度非常敏感,浓度过低时会通过大量吸入海水平衡体内盐度,自身重量也因此增加,但对于海鲜寿命、口感都会有较大影响。

一些水产业内人士表示,确实有一些牟取暴利的商家会这么做。在运输和养殖的环节,慢慢调低盐度,鱼或者贝类就会吸水变得更重,最夸张可达到50%的增重。此外,在龙虾、贝类、蟹等领域“增重”非常普遍。

购买海鲜应从活跃度来辨别

不同于“注水肉”,需要长时间运输的海鲜难以做到全程监控。另一方面,消费者维权难度大。消费者没有仪器、专业人士的协助,难以发现问题。作为普通消费者,如何辨别“虚胖”海鲜呢?盒马的工作人员以波士顿龙虾为例,介绍了识别“低盐虚胖”的方法。龙虾如果过度吸水,关节处就会变得特别饱满和突出,整体活力也会下降。贝壳类,也可从活跃度上来判断。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