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到今年已举办了28届。从5月11日到今天,全国数十个城市先后举办了众多节水宣传活动,让这一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而节水宣传周的举办,对于北京来说,更具现实意义。
作为水资源严重紧缺的特大型城市,节水这一主题在北京永远是进行时。过去五年,年均超1亿立方米水资源被节省下来。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目前,全市已建成7个节水型区,创建节水型单位万余个,节水型小区3763个,节水型村庄319个;并利用多渠道引导百姓自觉增强节水意识。
正如今年节水周主题——“建设节水城市,推进绿色发展”所说,节约用水只有进行时,发展没有完成时。
图说:一群“小天鹅”在萧太后河畔上演“天鹅湖”。萧太后河还清是北京近年来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成果之一,其中用水主要是再生水、雨水。
万众节水 用心用水
节约用水,关键在人。今年节水周期间,市水务局在北京多个区举办专题活动,通过节水知识宣传区、节水知识有奖问答区、校园展示区、街道展示区、节水科技展示区等宣传、互动活动,不断营造节水氛围,提升人们节水意识,唤起人们惜水、爱水、亲水的热情,让更多人成为节约用水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
除了向市民呼吁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外,北京各区的节水管理部门也积极、持续在市民群体中推广使用水效二级及以上的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至今已累计推广换装100万套;同时,坐便器、淋浴器这样的用水“大户”还被贴心纳入节能减排补贴产品目录,以此加大入户力度。
此外,节水管理部门还在高校、医院、饭店等地广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其中,全市高校洗浴场所已全部实现IC卡计费;市属22家三级甲等医院节能水龙头改造率超过八成。
图说:“自来水不自来,自来水来之不易”。在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内,这尊硕大的节水雕塑无声提醒观众。
科技节水 工农用量负增长
在市民群体形成节约用水的社会共识后,工、农业等用水大户也就自然而然出现明显变化。
在工业节水方面,北京从十多年前就开始推行工业“三高”企业退出机制。尤其在2015年至2018年期间,全市就退出了1957家高耗能、高耗水企业,从源头更加合理分配水资源的有效使用。
在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方面,通过对工业循环水推广使用再生水,提高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等措施,最终实现连续数年工业新水零增长的目标。
在农业节水方面,北京也积极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综合种植技术。
十几年来,除了高耗水的水稻、小麦、蔬菜等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细定地、严管井、上设施、增农艺、统收费、节有奖”等节水模式“上新”也让农业用新水由2014年的7亿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4.17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由2014年的0.706上升至2018年的0.74,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并最终实现农业新水负增长。
图说:芦苇掩映的湿地下面,是亚洲最大的槐房地下再生水厂。去年,北京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10.7亿立方米,占全市总供水量的27%。此外,1535项城镇雨水利用工程通过在老旧小区换装透水地面,对屋顶、道路雨水进行收集,综合利用雨水能力达3390万立方米。
创新节水 点滴终能汇河湖
节约用水不但要靠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努力,作为水务方面的科技工作者,更是不断研究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向大自然要水。
在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永乐店试验研究基地,参与节水周的本报读者看到,科研人员根据小麦、西红柿、西瓜、桃树等农作物特性,分别采用喷灌、滴灌、微喷灌等各种灌溉方式,使用TDR、蒸渗仪等仪器开展土壤含水量、灌溉用水量和蒸发水量等各项实验。
工作人员现场介绍,市场上哪些农产品畅销,科研人员就会将它们带回来进行节水种植实验。根据研究成果,研究院修订了新的北京市农业灌溉不同作物的用水定额,为农户提供指导意见。
在水循环试验区,24个土深达4至7米的独立土坑里装的是从北京山区平原等典型区域取来的土样。通过在上面栽种农作物,找出不同地区灌溉的最好方案。
走进位于地下的监测室,24套监测设备沿墙排开,监测感应器分别贴在测坑中的泥土里,其数据可以反映不同土壤中的水分情况。据了解,这样的监测已经持续了近10年时间。正是根据监测结果,本市才针对平原、山丘等不同地形提出了不同的农业灌溉用水定额。
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不断研究,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北京市农业用水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同时,结合农业节水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从土地规模、地形条件、水源条件、作物种植类型、用户特点、耕作与农艺措施等方面考虑,科研人员研究总结出了15种节水灌溉技术模式,如滴管、喷灌、微喷、小管出流等,为不同类型的农作物提供最合适的灌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