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自来水,今年收入有望再翻一倍!”半年来,广西南宁市隆安县都结乡陇选村布律屯村民李日良一家用上了清澈的自来水,并逐步增加家禽养殖数量,收入日增,脱贫在望。
隆安县地处喀斯特地貌的大石山区,属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3.2万人长期面临“吃水难、水难吃”的困境。如今,随着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工程的实施,隆安已有1.8万人用上自来水,今年9月全部项目投入使用后,隆安石漠化山区将彻底告别缺水历史。
漫漫找水路
隆安县不少农村流传着“一水三用”的故事:一瓢水,先洗菜、洗米,再洗脸、洗脚,最后喂牛、喂猪。有村民打趣说:“我们养的猪肉都是馊的。”
南圩镇爱华村、都结乡陇选村一带,是隆安县缺水最严重的片区,两村35个屯中有20个屯存在季节性缺水难题。
饱受缺水折磨的隆安人踏上了漫漫找水路。20世纪90年代初,隆安县水利局一位老专家考证后,认为坡井屯一座石山内是布泉河的地下水系,从半山腰打一个平行山洞进去,就可以引出泉水。
周边5个屯的村民行动了起来。每个屯组成一个打井队,数十人扛着锄头、钢钎、铁铲,挖山、开炮、刨石,一场“与天斗,与地斗”的“找水战”打响了。
“石山岩石非常坚硬,需要放炮炸松岩石,再靠人工把石块慢慢抠出来,进展异常艰难,快的时候一天也只能推进几十厘米。”曾参与凿洞的村民农建确记忆犹新,“当时由于找水心切,山洞里炸药的烟雾还没散尽,我就冲进去了,好几次都昏倒了。”
施工异常艰难且危险重重,大部分人陆续退出了,只有坡井屯一支8人的打井队坚持了下来。历时4年多,一条高1.7米、宽1.5米、长438米的人工水源洞凿通了,坡井屯终于用上了山泉水。
然而,几十年来,贫瘠、落后、缺水仍是隆安县不少村屯面临的艰难困境。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市委书记王小东向全市广大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群众发出动员号令: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力打好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四大战役”。
在南宁市委、市政府统筹下,隆安县启动实施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工程,将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的18个村156个自然屯划分成5个集中供水区域,以水源较为丰富的村作为集中供水点,修建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工程项目,彻底解决困难村民数十年的用水难题。
汩汩清泉流
隆安缺水的村屯分散在大石山区,隔着绵绵群山,一山更比一山高,要保证水压稳定,只能建设二级加压站、三级加压站。
“寻找合适水源是个大难题。”隆安县水利局局长马树宝说。南圩爱华、都结陇选片区跨区域供水工程项目的水源,经反复筛选和论证,最终选定庄垌人工水源洞。
二级加压站选址陇选村布律屯一座419米的高山上,山上无路可走,地上满是碎石,脚踩上去就滑倒。泵房使用的水泵重达几百公斤,只能靠人力送上山,怎么办?
“那就修一条登上山顶的阶梯!”没有什么能阻挡干部攻坚克难的决心和脚步。
建设者们一凿一锄,修成276级台阶,陡峭笔直,行走艰难。那一天,10多名建设者沿着台阶,肩扛手抬,一步一步,花了大半天工夫,终于把水泵等设备抬上了山顶。
那些日子,这些平时人迹罕至的山头,处处可见建设者们挥汗奋战的身影。“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隆安县水利工程建设服务站站长隆玉萍说。
南圩爱华、都结陇选片区水管铺设长度接近70公里,有3个高位水池和加压泵站分别建在360米、419米、505米的山顶上。如今,拧开高山上的水龙头,洁净清凉的自来水便潺潺流出。
片片新希望
“听说马上就要喝上干净水了,我们特意来看看,能帮一点是一点。”中育片区受益范围弄否屯离施工现场不足一里地,66岁的李必芬和十多位村民们时常到工地帮忙。
“两担水,八公里,两小时,四十年。”李必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向记者比划,四十载挑水路,沉重的扁担早已压弯他的脊梁。7年前,村里的水柜抽上了河水,李必芬终于结束了挑水吃的日子。
然而,雨季来临,河水浑浊不堪,水柜里的水也充满了淤泥和沉沙,村民们只能通过煮沸或沉淀来净化饮水。虽然满足了基本生活用水,但扩大家畜、家禽养殖规模仍难以实现。
“通上自来水后,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就有保障了。”隆安县布泉乡副乡长蒙智儒说,供水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让群众喝上干净安全的饮用水,同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给脱贫攻坚带来了新希望。
“过去由于缺水,村民增收渠道单一,主要靠外出务工增收。通自来水后,不少村民开始养牛、养猪、养鸡,收入渠道逐渐增多。”陇选村第一书记李敏告诉记者,村里目前还有贫困户46户166人,今年计划脱贫36户,贫困发生率将降至1.9%,实现整村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