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是文明发展的基础。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境内水系庞杂,交错相通,这给上海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便利,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水”是上海得以蓬勃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那么,上海究竟是如何依“水”而繁荣的呢?
8月31日下午,壹字读书会第25期邀请到了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仲富兰。仲富兰著有《上海六千年》(三卷本)、《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中华风物探源》、《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民俗传播学》等四十多部作品,并承担了多项国家与上海市研究课题。此次读书会,他围绕着一个“水”字,为大家讲述了“水”与上海的城市发展之间的联系。
仲富兰在壹字读书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水的特性和上海人的特性相似
上善若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水有什么特点呢?这是仲富兰和大家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他以文学化的方式概括了水的六大特性,在他看来水的特性又和这个地方人的特性有相似之处。第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是谦虚的。第二,人无常事水无常形,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是温柔随和的,与上海人为人处事的特点十分相像。第三,水是无欲无争的,就像上海人不会碰到什么事情就去争论。第四,水的宽容大度的,只要有空隙就可以流出去。第五个,水是执着于目标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水总是根据地势流向某个地方。第六,水是充满能量的,水滴石穿,飞瀑之下必有深坛,无边无际的水能给人一种震撼感,令人敬畏。
上海地处江南,物产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发展的先天优势。上海重视江南文化,因为江南哺育了上海,但反过来上海又引领着江南。而在新形势下如何把江南建设得更好,仲富兰认为和江南的水很有关系。“为什么其它城市的园林不如江南园林,因为它们缺少水。有水才有灵秀,江南园林常常是以水借景,以水造景,水中有景,景中有水,而水又造就了别有一番风味的江南桥梁之景。”
仲富兰还提到,水和民居也有关系。临水而居,与水为邻,这在上海也是极为普遍的,比如1958年前的肇嘉浜即是如此(曾为重要的运粮河道,后填筑为肇嘉浜路)。上海曾经的一些荒凉之地,正是由于江苏人、浙江人甚至山东以及其他地方的人摇着小船而来,并依水定居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上海如何得名
上海为什么叫“上海”?仲富兰向大家介绍了水和上海的历史变迁。
“宋代建镇时,东临上海浦,故取镇名为上海镇,上海地名即源于此。而‘沪’和打鱼工具有关系。”公元1008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上海务设立,推测在今天黄浦区人民路。务是宋朝的经济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征服酒税,全称是酒务,标志着上海从自然村落向有关商业活动、税务活动开始转变。“而之所以叫上海务,是出于当地命名习惯,河流近海的称为下,近源头的称为上。于是宋朝时,便出现了两个地名:南岸的上海浦和北岸的下海浦。所以上海是上海,下海是下海。除了上海务之外,北宋的两浙路(即今天的江南地区)一共设立了17个务,标志着城市开始形成。
那么,上海作为城市究竟有多久的历史呢?答案是不到一千年。
关于上海是如何建镇的,仲富兰说这是学界一直在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有五六种说法。现在一般认为上海建镇是在公元1074年宋神宗西宁7年。
水孕育了上海的城市精神
上海有两条重要的河(江):苏州河与黄浦江。苏州河是上海人的母亲河,她承载着上海城市的底蕴、城市的内涵、城市的记忆与城市的文化。黄浦江掌管着上海的“门面”,但凡从黄浦江上渡过之人,皆可真切感受到魔都的魅力。
在仲富兰看来,是水孕育了上海的城市精神。“水是上海文化里面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色,正如王安石诗中所言‘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水造就了鱼米之乡,而为了保卫天堂家园,江南人敢于拼搏,水能克刚,孕育了江南人君子之强、以柔克刚的性格,而水的荡漾流动又涵养了江南人浪漫的情怀。”
水对上海而言就像血管一样,仲富兰说这一点从上海的地名就能知晓。有关水的名称在上海门类齐全,比如我们常听到的江河瀑泾沟塘港浜泽荡汇都是和水相关的名字。水,不仅构成了上海优美的自然风光,也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机遇给了上海形成的机会,而水给了上海充分的资源和力量。”
壹字读书会由静安区委宣传部、静安区文明办、学促办联合主办,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指导,融书房和静安区文化馆承办,活动以“识文字、知文化、感受文明”为理念,旨在在市民中传播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助力打响上海城市文化品牌,“只取一个字,直抵事物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