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位于大漠戈壁深处
这里水比金子还珍贵
曾经官兵们为完成巡逻
苦苦找水三小时
“泥浆水也是水!”
苦中作乐、甘之如饴的戍边精神
在满都拉哨所40多年代代相传
1
刨出泥浆的瞬间,他们如获至宝
晨曦微露,满都拉哨所官兵准时踏上了巡逻路。此时内陆已是桃花盛开的季节,然而他们脚下的草原,却还看不见一点绿色。
满都拉,蒙语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满都拉哨所位于戈壁深处,这里一年四季紫外线高强度照射,常年干旱少雨,驻守在这里的官兵常常把水比作“金子”。
有关哨所的“贫水”故事有很多。
在戈壁大漠,官兵们巡逻一次少则半天,多则要两三天。那次,时任哨长任鑫带着5名战士乘车巡逻。途中,车上满满一大桶纯净水,不知什么时候因水桶穿孔,漏光了,水壶里的水也已喝光。
为了完成巡逻任务,任鑫命令大家先分头去找水。周围都是干沟和戈壁,没有一点水的迹象。两三个小时后,战士赵旭满身尘土,兴奋地跑回来说,他在远处的一个山脚下,看到好像有水反射的太阳光。
大家一听顿时来了精神。找来找去,他们终于发现一处湿地,用手刨了刨,有点泥浆渗出。“泥浆水也是水!”大家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掬起泥浆水,灌满了几个水壶。靠着几壶泥浆水,巡逻分队圆满完成任务,顺利返回营区。
多年饮水难题解决,官兵喜笑颜开
所幸,哨所“贫水”的日子已渐行渐远。几年前,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为解决满都拉哨所官兵吃水难题,专门出资安装了一台净化水设备,并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升级改造,让官兵们喝上了清冽的纯净水。
2
冬夜潜伏,擒拿行凶偷渡者
在满都拉哨所,人人练就一双顺风耳、一副铁脚板,人人眼中有敌情,不放过边境线上的蛛丝马迹。
一次冬夜,冷风如刀,呵气成冰。时任哨长马文超带3名战士在边境潜伏。突然,远处传来轻微的踏雪声。马文超侧耳细听,感觉有人企图越境。
就在偷渡者即将爬过铁丝网那一刻,他甩开身上的大衣,飞身跃起,一把将偷渡者拽了下来。偷渡者掏出匕首刺向马文超,危急时刻,战友及时赶到,将偷渡者制服。后经查明,这个偷渡者是在逃嫌疑人。
“有情况!各小组注意,准备实施抓捕!”2019年的一天夜里,哨长阿拉德日图带领应急分队快速抵近隐蔽。草原上寒风呼啸,无一人抱怨,无一人退缩。最终,官兵们成功将走私团伙一网打尽,缴获了一批走私物资。
一代代哨所官兵通过执行任务,总结摸索出一大批边情辨识和处置方法,先后协助驻地公安机关破获数十起涉边涉外案件。
3
紧盯边防线,自建“绝命坡”“乱石阵”
一兵一界碑,一哨一基石。在哨所官兵心中,边境一草一木都属于祖国,任何风吹草动都关乎祖国的主权尊严。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满都拉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哨所官兵担负的任务也更加繁重。
为了能及时发现敌情,他们苦练执勤本领,自建训练场,增设“绝命坡”“乱石阵”等边境实景,按照执勤巡逻要求一丝不苟训练,努力提高战斗本领。
近年来,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满都拉哨所也发生巨大变化,加装了无人值守监控终端,实现了对口岸两侧、贸易通道等重点地区的全时域、全区域覆盖,信息化筑起“烽火台”,大漠边关有了“千里眼”,安全屏障更加坚实牢固。
无论是沙尘飞扬、大雪纷飞,还是夏日炎炎、狂风暴雨,哨所官兵始终紧盯边防线。一茬茬哨所官兵把人生最好的青春留在了这里。
哨所名片
满都拉哨所始建于1976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满都拉镇。哨所扼守中蒙边境中段交通枢纽,地理位置重要。建哨以来,一代代哨所官兵矢志戍边,传承赓续“执勤就是战斗、哨位就是战位”精神,苦练战斗本领,涌现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刘德生、姜浩,“卫国戍边模范指导员”安志宾等先进典型。哨所先后6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多次被上级表彰为“优秀执勤哨所”“红旗哨所”。
精武强能托举使命
崔震
戍边使命肩上扛,人民嘱托心中装。挺立边关前沿,满都拉哨所官兵每天以“上哨一分钟,警惕六十秒”的戒备状态,迎接初升的旭日,丈量脚下的国土,一丝不苟,忠诚履行“强边胜战”使命任务,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
执勤就是战斗,哨位就是战位。40多年来,一代代哨所官兵戍于此、守于斯,肩挑风霜雨雪,脚踏草原荒漠。他们缺水不缺精神,吃苦不叫苦,苦练战斗执勤本领,守护界碑捍卫和平。忠诚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就要像满都拉哨所官兵那样,眼睛里永远有敌情、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在精武强能、忠诚奉献中展示新时代军人的青春风采。